近日,江西省多个景区及城市公园内陆续投用的“免费景观直饮水亭 ”引发市民热议。这一便民设施在收获点赞的同时,也因使用率不均、维护成本等问题成为争议焦点。一场关于“城市公共资源如何精准投放”的讨论,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。
支持者:便民服务彰显城市温度
“走累了随时能喝到干净的温水,不用背着水壶爬山,体验感提升不少!”在庐山景区游玩的杭州游客张女士对直饮水亭赞不绝口。据统计,江西已建成超300座直饮亭,覆盖80%的4A级以上景区,部分点位单日接水量突破千次。南昌市民王先生表示:“免费供水看似小事,但老人、孩子和户外工作者都能受益,这才是‘以人为本’的城市细节。”
质疑声:使用率低是否造成资源浪费?
然而,部分非热门景区的直饮水亭却遭遇尴尬。在赣州某社区公园,直饮亭日均使用不足50次,有市民质疑:“设备采购、水电费、滤芯更换每月成本过万,人流量少的区域是否该调整布局?”此外,极少数游客用水洗漱、浪费现象也引发批评。对此,九江市城管局负责人回应:“我们通过动态监测人流量调整设备分布,并加装语音提示引导文明用水,后续将探索扫码反馈功能优化管理。”
专家解读:公共服务的“性价比”不止于数据
“直饮亭的价值不能仅用接水量衡量。”江西大学公共管理学者李教授分析,“它既是城市文旅配套的升级,也传递着生态宜居的信号。”江西将直饮亭水质检测纳入智慧城管系统,实时公开TDS值、pH值等指标,倒逼供水管网改造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省直饮水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37%,市民对市政服务的满意度提升12%。
治理逻辑:从“供给思维”到“需求共创”
这场争议背后,是公共服务从“一刀切”到“精细化”的转型。江西采用“政府主导+企业运维+市民监督”模式,部分景区引入直饮亭周边商户参与日常维护,降低财政压力;南昌红谷滩区试点“直饮亭选址投票”,让市民用手机参与决策。正如省住建厅相关人士所言:“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‘建或不建’,而是通过互动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。”
眼下,这场讨论仍在持续。在杭州、深圳等地的直饮亭已尝试加载充电、导览等复合功能,江西能否借势将“喝水亭”变成“民意亭”,或许将成为检验城市治理智慧的又一标尺。
全国服务热线